代表性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代表性成果
构筑根孔湿地的构建及其在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实地研究揭示不同氧化还原形态特征在构筑根孔湿地已初步形成,人造根孔周围土壤为氧化还原贫化区,自然根孔周围为氧化还原新生体。湿地中段的根孔净化区是氧化还原的剧烈交替区域,运行多年的石臼漾湿地中氧化还原状况变化比运行初期的贯泾港湿地更加剧烈;其次,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显示,湿地入口有极高的生物量,随着水力流程的变化,湿地内部生物量逐渐增加。运行初期贯泾港湿地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70种,五年期石臼漾湿地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68种。贯泾港、石臼漾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别属于绿藻-蓝藻型、绿藻-硅藻型,细胞数量均值分别为9374.69×104、2526.36×104 cells/L。二湿地水质处于β-中污到α-中污型,根孔净化区后水质显著好于湿地入口。湿地对营养物质、各种叶绿素、藻类密度、重金属元素和多环芳烃等具有很高的去除效率,且受到湿地氧化还原状况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根孔净化区;此外,对构筑根孔湿地塘系统沉积物、植物床土壤等的典型污染物重金属、多环芳烃含量的研究表明:构筑根孔湿地富集可富集典型污染物重金属和多环芳烃,大大增加水体中的去除效率、降低其生态风险,而还原性较强的湿地前段预处理区和氧化还原状况剧烈交叠的根孔净化区是作用的关键区域。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饮用水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联系电话:010-62849136      传真:010-6292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