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动态信息
青创小组科研进展:刘春雷副研究员PNAS报道特异性吸附Fe(II)离子介导的硝酸盐快速还原为铵


图1. 原位界面调控策略示意图

成果概况

氮是地球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与硝酸盐相比,铵更倾向于被植物用于氨基酸的快速合成,并且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至关重要。因此,合成氨行业发展迅速,但也消耗了全球1-2%的能源,并贡献了1-2%的二氧化碳排放。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证实了原位生成的Fe(II)离子能够以特异性吸附阳离子形式存在于内部亥姆霍兹平面(IHP),且具有强还原能力。受此启发,提出了一种新的策略(Fe-IHP策略),通过调节电极-电解质界面的亲和力来提高硝酸盐还原为铵(NRA)活性。在中性条件下,Fe-IHP策略实现了99.6%的法拉第效率、99%的选择性和485.8 mmol h-1 g-1 FeOOH的铵产率。研究结果补充了教科书中关于特异性阳离子吸附方面的内容,并为设计具有高效氨合成的低成本催化剂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背景

氨,不仅是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的能源载体,而且是用于制造农业化肥的重要化学品。一百年来,传统的大规模合成氨主要依靠哈伯工艺(N2+H2→NH3),然而该方法需要高温(>500 ℃)高压(>200 atm),每年净排放4.2亿吨CO2当量(约占全球碳排放的1-2%)。另一方面,含氮肥料的过度使用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NO3-在环境中迅速积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平衡。近年来,电化学硝酸盐还原制氨(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a, NRA)被认为是一种绿色的替代方案。在碱性或酸性条件下,已经实现了由硝酸盐合成高性能氨的催化剂。然而,由于NO3-的低结合亲和力和亲核性,当前研究主要在强酸或强碱性条件下进行,中性条件下的研究鲜有报道,且中性溶液中NRA仍然存在氨的低产率和低选择性问题。

研究结果

得益于弱化的界面静电排斥和吸附态Fe(Ⅱ)离子的直接暴露,在中性溶液中(-0.67 V vs RHE,45 mg L-1 NO3--N),铵的选择性、法拉第效率和产率分别达到99%、99.6%和71.1 mmol h-1 g-1 FeOOH(图2A)。图2B表明发生了NRA反应。进一步选择美国环境保护局提出的用于控制饮用水的10 mg L-1 NO3--N浓度,验证了Fe-IHP策略在极低浓度下的性能(图2C)。在中性条件下(图2D),NO3--N的浓度在60分钟内几乎降至0,氨氮的浓度接近45 mg L-1(约100%的转化效率)。在图2E中,添加柠檬酸三钠二水合物、Na-EDTA和1,10-菲罗啉水合物导致NO3--N还原效率立即降低,分别降至19%、21%和14.5%。图2F中,|k|值达到0.058 min-1,比对照组(0.0021-0.0023 min-1)高出近25倍,表明吸附的Fe(II)离子加速了反应动力学,是主导NRA的主要活性物种。


图2 (A)不同电压下的法拉第效率、铵的选择性和产率;(B)NA-FeOOH和不锈钢网在不同NO3--N浓度中的LSV曲线;(C)在低NO3--N浓度下的铵选择性和NO3-还原效率;(D)反应过程中NO3--N、NO2--N和NH4+-N的浓度;(E)加入柠檬酸三钠二水合物、Na-EDTA、1,10-菲罗啉水合物后的NO3--N转化率;(F)拟合的拟一级动力学反应曲线。


3. 图3(A)最小微分电容曲线里PZC的变化;(B)表面Zeta电位;(C)Fe(II)离子的浓度和吸附量与离子强度关系(NaCl作为模型溶液);(D)中性条件下Fe(II)浓度与NO3--N的浓度关系;(E)FeOOH表面Fe(II)离子的转移途径和存在形式;(F-H)Fe(Ⅱ)离子吸附的荧光显微镜叠加图像。(比例尺:100µm)

零电荷电势(PZC),定义为电极表面不存在过量电荷时的电势,是确定表面是否发生特异性吸附的直接方法。带电物质特异性吸附的另一个指标是Esin-Markov效应,其表现为PZC的位移作为电解质浓度变化的函数。图3A表明Fe(II)离子吸附后,PZC中出现了0.13V的明显正位移。根据巴德的教科书第13章,第4.1节(Electrochemical Methods: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 2n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0.)关于PZC的要求(σм=0(σм表示界面处金属相中的过量电荷)),PZC出现正位移表明发生了阳离子的特异性吸附。图3B的表面Zeta电位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根据图3C的结果,我们计算得到了特异性吸附Fe(II)离子浓度约为37.2+7μg L-1。图3D表明溶剂化的Fe(II)离子不能将硝酸盐还原为铵。图3E给出了电化学原位生成的Fe(II)离子主要转移路径和方式。同时,图3F-3H中,荧光显微镜叠加图像直接给出了FeOOH表面吸附态Fe(II)离子的可视化证据。


4.(A)FeOOH表面NO3-离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B)实时NO3-离子的数量密度;(C)NRA新路径。

分子动力学(MD)模拟发现NO3-离子在距离表面约3Å的距离内的数量比没有Fe(Ⅱ)高3倍(图4A,4B)。MD模拟结果证明了吸附态Fe(Ⅱ)引起的NO3-积累效应。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NRA途径,分为三个步骤:i)NO3-吸附,ii)NO3-积累,以及iii)NO3-还原(图4C)。“三步走”策略的关键步骤是在表面产生一层特异性吸附Fe(Ⅱ)离子,促进NO3-离子的积累。与传统的吸附-还原路径相比,所提出的新路径显示出三个优点。首先,这可以有效地增强中性条件下的界面亲和力。其次,活性物种与NO3-直接反应。第三,加速了NRA的动力学反应过程。最终实现了硝酸盐高选择性高效还原为铵。

环境意义

我们利用环境中普遍存在的FeOOH开发了电化学硝酸盐还原为铵的方法,并在中性pH条件下获得有史以来最高的铵产率之一,且无CO2排放。我们证实了FeOOH表面存在特异性吸附的Fe(II)离子,并证明了它在硝酸盐还原中的关键作用。研究成果为水体硝酸盐污染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开发了从环境硝酸盐中合成铵肥的独特方法,对化肥工业节能降耗、农田土壤保肥增效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851204, 52000176, 92251304)资助完成。

主要作者简介



刘春雷,副研究员,2018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21-2022年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借调,从事长江大保护政策研究与工作推进。工作以来,一直致力于氮污染控制原理、技术开发及其在民生方面的应用研究。重点利用电化学、材料学和微生物学的交叉优势开展界面氮素电子定向传递、天然水体硝酸盐资源化技术应用与低温氮素强化去除等方面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370185)和青年项目(52000176)。已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 Environ. Sci. Technol., Chem. Eng. J.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篇,一区9篇,其中J. Mater. Chem. A被选为Hot Paper(2017);申请发明专利4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


撰稿:刘春雷

审阅:董慧峪、古振澳

校核:祝贵兵

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09979120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饮用水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京ICP备0500285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1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邮编:100085         联系电话:010-62849136      传真:010-62923541